
周冶陶(右)于 2012 年 12 月在公益普法活动中发言

调解网发展历程
2012年3月,刚从湖北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职位上退休不久的“普法奶奶”周冶陶,发起并创办了公益法律网站——调解网,旨在通过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居民调解等社区公益法律服务,促使当事人互相理解,解决居民纠纷,化解社区矛盾,推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调解网成立后得到迅速发展,发起了“法在社区”“法在援助”“社区说案”“法律热线”以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之“合适成年人”“社会调查”“考察帮教”等公益活动,旨在为人民群众处理纠纷,将法律普及到社区到居民。调解网在各类公益法律服务中取得广泛好评,先后获得湖北省“助残文明号”“2014年度湖北省杰出青少年维权岗”“2014—2015年度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称号,以及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银奖。
2015年2月,武汉市武昌区居民调解中心依托调解网,在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后成为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审核认定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实施单位,依法自行受理和承办各类法律援助案件。
2017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法学会社会纠纷多元化解研究会经武汉市法学会批复成立,研究会以调解网为平台探索社会纠纷化解相关问题。
2018年3月,湖北省律师协会律师调解中心在湖北武汉成立,依托调解网现有的律师调解品牌、律师调解员团队、律师调解经验和“互联网+”等优势,构建全省律师调解员网络。
2019年,调解网经过多年的累积沉淀,成功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共青团中央首批未检社会支持体系建设试点社会服务机构,荣获湖北2019“希望伴飞计划”公益项目(A类)大赛一等奖,获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贡献突出实施单位”荣誉称号,并成立了调解网驻襄阳工作站。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荆楚大地。调解网充分发挥拥有法律服务志愿者、心理咨询志愿者、社会工作志愿者等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人才优势,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投入抗击疫情阵线,以多元化途径助力抗击疫情。疫情期间,调解网接受武汉市6个基层法院委派、委托的调解案件,组织律师调解员远程调解、异步调解,通过在线调解平台调处矛盾纠纷,在疫情期间共调解各类纠纷202件,化解经济纠纷涉案金额26901824.6元。
一路走来,调解网秉持公益之心、一心为民。在更远的未来,调解网将继续不忘初心,坚持公益,为有需要的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凭借专业优势与法治理想为社会贡献力量。
“普法奶奶”周冶陶:创办调解网
“退休不歇,走社区,问案情,辨真假,留得清廉伊还是;调解为宗,建民网,明法理,讲宽严,依然风雨我重来。”这是2015年周冶陶荣获“荆楚楷模”荣誉称号时获得的评价,也正是周冶陶多年工作的真实写照。 1980年11月,“普法奶奶”周冶陶从武汉大学调入省检察院工作,与“法”结缘。2011年从省人大内务司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位置上退休时,她已和“法”打了半辈子交道。在此期间,她曾担任湖北省实践我国刑法的第一批公诉人、省检察学校第一任校长、省检察院反贪局第一任局长等职务。众多的头衔和荣誉没有改变周冶陶与法律工作之间的联系,为了给有需要的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2012年,退而不休的周冶陶正式创办调解网。 创办之初,周冶陶亲力亲为,她一口气发出200多封信件求关注,“我办了个纯公益服务的法律网站,面对草根,不收费”,希望大家多多参与。与大多数公益组织不同的是,她将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官、检察官、律师、人民调解员、公证员、仲裁员、高校法学教师等法律专业人士“一网打尽”,以普法到居民为最终目标,网上线下专业普法,推动第三方调解。 “前两年,我还担心网站后继无人,如今,已经吸引了900余名法律服务志愿者加入。除了网站,我们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周冶陶表示,“为群众服务是一辈子的事,我还想在网站上开设普法课堂、视频对话等栏目,让更多人懂法守法并找到用法的门道。” 时至今日,调解网先后与湖北省、市妇女联合会、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武汉市武昌区政协,武昌区司法局,武昌区人民检察院、江汉区人民检察院、新洲区人民检察院等9家检察院,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武汉市铁路中级人民法院、武汉海事人民法院、武昌区人民法院等12家法院及多家律师事务所“互粉”,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公益普法。 截至2020年9月,在调解网注册的居民调解员已有700余位,他们在网上提供法律咨询,在线下参与“法在社区”“法在援助”“社区说案”和“法律热线”等活动。 现在,几乎每周,调解网都会提前公布线下公益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等具体安排,接受法律专业人员的网上志愿报名,并从中确定数名参加活动的“居民调解员”。这些调解员构成了周冶陶团队的中坚力量,他们走街串巷,织起一张线下的“网”,宣传法治,为基层群众处理各种“疑难杂症”。
曹红玲:扎根社区 服务社区 圆梦社区
“我现在觉得赚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够去帮助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曹红玲说。 曹红玲是湖北金卫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她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调解网总干事。 起初,曹红玲大多处理的是一些商业案件。在加入调解网的队伍后,她的工作重心有了很大转变,开始向公益项目倾斜。 2012年,曹红玲加入调解网。加入之初,她的想法很简单,认为调解网只是一个律师推广平台,注册不需要任何费用,就直接注册了。到后来,她参加了调解网组织的公益活动后,不仅对调解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现在,她认为做公益也是她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律师是法治宣传的主力军,在普法的道路上,律师应该毫无功利心的进行普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次普法活动都能真正起到作用。 为遭家暴的女人打离婚官司,为单亲妈妈讨社保,为卖菜摔倒的老人要赔偿,为美团骑手追回丧葬费和抚恤金……在过去的7年时间里,曹红玲每周都会到社区“坐班”,为遇上麻烦事的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在社区开展普法讲座,为暑期的孩子们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帮助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
曹红玲向青年律师指导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围
在曹红玲看来,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即“契约社会”过渡。许多事关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疏导和解决。截至目前,她共接待咨询700多人次,开展普法讲座30多场,承办社区法律援助案件50余件。
2019年7月28日,曹红玲在全省律师党建工作先进典型表彰会议上,作为全省优秀党员律师代表发言。曹红玲在谈及6年派驻律师经历时表示:“律师往往只是站在己方当事人的角度处理问题,而如果我们换一种身份去面对纠纷,其实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专业特长。” 2019年,曹红玲离开工作了6年的文卉苑社区,轮换到丹水池街丹北社区继续担任派驻律师。回首与文卉苑社区居民的6年相处,曹红玲和文卉苑社区所有的工作人员成为了朋友,她感慨道,“社区的各项活动他们会邀请我参加,就连节假日的各种福利他们都会给我留一份”。 “每当我走进社区,很多居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端午节的时候,有些居民还送给我他们亲手包的粽子和咸鸭蛋。”也许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释放的善意和理解,让曹红玲由衷地表示,“我愿意扎根在社区,愿意服务于居民”。
“95后”律师付阿北:我在公益普法中成长
“当我每次在调解网微信群中发布活动信息,法律服务志愿者积极响应参与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付阿北说。
大概我们都曾在“有所依赖、不太费力、相对稳定”与“不断突破舒适区、相对飘摇、但能迅速成长”这两个状态选择前徘徊,付阿北也如此。别看这个女孩,年轻,长得好看,私下里她却能与男教练格斗。然而曾经的她,是个连电话都讲不清楚的小姑娘。用付阿北自己的话说,自己小时候就没有远大理想,小伙伴们都想去当科学家、宇航员,她就只想过平平淡淡的生活。阴差阳错,后来她进入了法律服务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行业。
付阿北(前排左一)参加学雷锋日普法活动
2017年2月,付阿北作为实习生进入调解网,担任公益法律项目主管。实习期间,她还曾想着要考个公务员,觉得女孩子最好的选择就是进入体制内工作,认为自己内向、胆小,不太适合做律师。当她看到自己所写文档从一字一句到成行成篇,而她自己从磕磕绊绊锻炼得能独当一面时,觉得自己好像逐渐学会了享受成为一名公益律师。 调解网工作覆盖面广,相关工作不复杂但非常繁琐。各种活动同时进行、几份项目书同时开工是调解网工作者的常态,因此,加班到深夜对于付阿北而言,早就是家常便饭了。 “不过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在这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历练。”付阿北说道。 当问到调解网诸多公益法律服务活动中,她最感兴趣的方向是什么时,付阿北回答:“是关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还记得第一次去看守所做‘合适成年人’公益活动时,看到那样小的孩子被拷在讯问室里,面对检察官的问话,孩子们怯怯的回答着,会感到特别痛心!” 未成年犯罪一直被社会大众所关注。经统计,调解网成立以来,接触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超过300人。其中,犯盗窃、抢劫、聚众斗殴罪者居多。分析其成长环境等因素,发现家庭对青少年成长影响非常大,许多未成年人犯罪是父母离婚、没有人进行管教造成的。 付阿北表示,她最近在做一个未成年人的考察帮教工作。因为父母从小分开,犯罪嫌疑人没上过学,给他发微信都只能语音,每每见面,他都费劲地在笔录上签字。考察帮教期只有短短几个月,那他未来的生活怎么办?付阿北为此充满了担忧。付阿北说:“接触的案例越多,越发现普法宣传、权益保护的重要性,这也是每一个法律人应当承担起的社会责任。”而这,也正是调解网全体工作人员的心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