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刘晨玮
武昌区居民调解研究中心是如何依托“调解网”开展公益法律服务的?记者为此专访“调解网”创始人周冶陶、武昌区居民调解研究中心法人梁东新及居民调解员刘良律师,解读他们眼中的“调解网”。
周冶陶:创办纯公益网站为居民释法
1980年11月,周冶陶从武汉大学调入省检察院工作,与“法”结缘,她曾任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反贪局局长、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2011年,周冶陶退休时,她已和“法”打了30多年交道。在此期间,周冶陶创下多个湖北省“第一”:湖北省实践我国刑法的第一批公诉人、省检察学校第一任校长、省检察院反贪局第一任局长、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第一任主任等。
还未退休时,周冶陶便想到,“普法这么多年,还有老百姓并不懂法,我能做点什么?”2012年,她创办公益服务网站“调解网”,网友们通过网络便能与法律服务志愿者互动,获得解决方案。
“纯公益服务的法律网站,面向草根,不收费!”周冶陶设想中的网站,渐渐壮大。调解网先后与武昌区政协、司法局、检察院、法院,各高校法学院,省市妇联,省残联及多家律师事务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公益普法。
截至3月25日,调解网注册人数已达2805人,拥有法律服务志愿者总计419人,其中律师218人、法官23人、检察官8人、企业法务12人,高校法学教师36人,其余则为公安人员、公证员等。几乎每周,调解网会公布线下公益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在线下宣传法治,接受基层群众的各种问题。
如今,已经68岁的周冶陶仍然亲力亲为,线下活动,她几乎都会赶去参加,未来,她希望,普法活动能走遍三镇各个社区。
梁东新:让普法和教育结合起来
梁东新是武昌区居民调解研究中心法人,同时也是武汉科技大学法律系主任。梁东新多次和几位法学教师参加“调解网”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讲解案例、以案释法,并现场解答社区居民提出的各类疑难问题。
她介绍,近年来,高校的法律教育强调“更接地气”,课堂上教授的内容需要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紧密结合。能不能让法律系的学生们参与进这些公益活动中来,从而让他们得到锻炼?在梁东新看来,老师不仅可以自己参加法律类公益活动,也可以带着学生来参加。各方一起在网上讨论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更是一种参与式普法。在网站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中,不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教授这样的大家,学子们用正义和热情来探讨实际案例、参与解决实际纠纷,“这是一块很好的实践基地,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公益心。”
刘良:参与线下活动次数最多
刘良是徐家棚街喻家湖社区的社区律师,也是参与“调解网”线下公益活动次数最多的居民调解员之一。刘良告诉记者,现在市民们的维权意识高涨,大家带着问题,希望求助于法律,却又苦于找不到恰当的路径。“调解网”的出现,可以适应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和维护合法权益的需要。房屋出租后与租客发生纠纷、房屋漏水怎么办、家庭矛盾纠纷申请调解……在参加“调解网”线下公益活动时,刘良碰到最多的就是这类问题,“虽然事情小,但确实是大家最需要了解的内容。”
刘良还常常登录网站,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线解答问题,他也感觉到,身为法律人,在网上、线下都努力倡导和践行居民调解,促进社会和谐。
(详见: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fk/20150327/ctdsbfk2600523.html)